精品为您呈现,快乐和您分享!

移动端

收藏本站

168手游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袁隆平逝世:一粒种子改变世界,亿万人民泪别'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逝世:一粒种子改变世界,亿万人民泪别'杂交水稻之父'

来源:互联网 更新时间:2025-05-06 22:15:50 小编:168手游网

2021年5月22日,'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这位让中国人端稳饭碗的科学家,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粮食格局。他培育的杂交水稻使中国以不足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近20%的人口,全球40多个国家种植面积超过800万公顷。袁隆平不仅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更为全球粮食安全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离世引发全民自发悼念,长沙市民雨中送别,各地网友留言'以后一定好好吃饭',用最朴素的方式致敬这位'当代神农'。

从乡村教师到'杂交水稻之父'的科研人生

袁隆平1930年生于北京,1953年从西南农学院毕业后在湖南安江农校任教。1960年代中国遭遇严重饥荒,目睹饿殍遍野的袁隆平立志用农业科技战胜饥饿。1964年他在稻田中发现天然杂交稻株,由此开启杂交水稻研究。经过9年攻关,1973年实现'三系配套'重大突破,使杂交水稻亩产提高20%以上。此后他不断创新,培育出超级杂交稻,创下亩产1149.02公斤的世界纪录。2019年被授予'共和国勋章'时,90岁高龄的他仍坚持'每天都要去田里看看'。

杂交水稻技术的全球贡献

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技术自1976年起在全国推广,累计种植面积超过6亿公顷,增产稻谷近8亿吨。这项技术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解决发展中国家粮食短缺的首选技术,在印度、越南、菲律宾等国推广后,当地水稻产量提高30%-50%。2004年袁隆平获世界粮食奖,评委会称其'为人类提供营养最丰富的食物做出了突出贡献'。他培养的300多名外国专家,将技术推广至非洲马达加斯加等地,当地实现稻米自给并出口,被印上该国货币作为国家象征。

'禾下乘凉梦'背后的科学精神

袁隆平生前的两个梦想——'禾下乘凉梦'(水稻长得比高粱还高)和'杂交稻覆盖全球梦',体现了他永不止步的创新精神。即使年过九旬,他仍带领团队攻关耐盐碱水稻(海水稻),在迪拜沙漠试种成功。他坚持'知识、汗水、灵感、机遇'的八字成功秘诀,80%时间在田间工作,笔记本上记满数据。面对荣誉,他说'奖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将获得的奖金全部投入科研基金会。这种扎根大地、淡泊名利的科学家品格,成为新时代科研工作者的精神坐标。

全民自发悼念中的时代回响

袁隆平逝世消息传出后,湘雅医院门前陆续出现上万市民献花悼念,有人驱车数百公里赶来。长沙街头送别队伍绵延数公里,出租车司机自发免费接送悼念群众。网络平台相关话题阅读量超50亿次,网友用'稻穗'表情刷屏致敬。这种自发的集体缅怀,折射出当代中国人对科学精神的尊崇。中国科协调查显示,袁隆平连续多年位列'青少年最崇拜科学家'榜首。他的故事被写入中小学教材,'袁隆平星'永耀星空,彰显国家对科技工作者的最高礼遇。

粮食安全的当代启示

在全球疫情和气候变化加剧粮食危机的背景下,袁隆平团队研发的第三代杂交稻'叁优一号'2020年实现双季亩产1530.76公斤,再次刷新纪录。他建立的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保存着6万多份育种材料。当前中国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过96%,但部分种源仍依赖进口。袁隆平晚年多次强调'种子是农业芯片',呼吁加强种质资源保护。这提醒我们:粮食安全这根弦永远不能松,要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这是对袁老最好的纪念。

袁隆平用一生诠释了'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深刻内涵。他留给世界的不仅是杂交水稻技术,更是胸怀天下、永攀高峰的科学精神。在建设科技强国的今天,我们需要更多像袁隆平这样的科学家,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需求。当我们端起饭碗时,当全球更多角落飘起稻花香时,这位'稻田守望者'的精神遗产将永远滋养人类文明。纪念袁隆平,最好的方式就是珍惜每一粒粮食,传承他的创新精神,继续为人类福祉不懈探索。

相关游戏